kaiyunli

从阮氏家班到黄梅调:晚明安庆戏曲雅俗交融与声腔嬗变考_怀宁_阮大铖_杂技表演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kaiyunli > 新闻动态 >
从阮氏家班到黄梅调:晚明安庆戏曲雅俗交融与声腔嬗变考_怀宁_阮大铖_杂技表演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08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04

《中国戏曲志•安徽卷》记载,昆山腔传入安庆始于万历年间(1573-1620),这一传播过程与阮氏家族的戏曲活动密切相关。阮大铖的叔祖阮自华(字坚之,1562-1637)为万历二十六年(1598)进士,曾任福州推官、邵武知府。阮自华雅好戏曲,在闽为官期间,曾于万历三十一年(1603)中秋"大会词人于乌石山之凌霄台,名士宴集者七十余人,而长卿(戏曲家屠隆)为祭酒,梨园数部,观者如堵"(《列朝诗集小传》)。罢官归里后,阮自华定居安庆,据《安庆文化志》记载,其在城中天台里创办阮氏家班,"以声伎自娱"。该家班不仅擅演昆曲,亦兼唱民歌俗曲,并常携家班泛舟石塘湖,"载酒赋诗,习以为常"。

阮自华精通音律,善度新声,其于万历三十年(1602)以前与安庆名士陈惪公、吴幼元、章则礼、程敬舆、容寅主、吴幼玉、刘长秀等建立海门大社。成员们经常集社观伎,所演剧目涵盖昆曲、民歌、俗曲等多种形式,呈现出雅俗交融的艺术特色,为安庆地方戏曲"乱弹(徽调)"及黄梅戏的声腔形成奠定了基础。

一、清曲度蓬莱:《吴中书、刘山阴集仲兄宅观伎用韵》考析

诗题考释:

1. 吴中书:吴幼钟(怀宁人,万历八年进士,授中书舍人)

展开剩余86%

2. 刘山阴:刘尚志(怀宁人,隆庆五年进士,万历四年至十一年任山阴令)

3. 仲兄:阮自恒。据《饮仲兄高视亭》"转蓬婴大冶"句推断,其宅当在怀宁洪镇冶塘湖畔阮家圩。

诗作笺注:

(一)

今日众嫭竝,为云邀楚才。

国芗罗几席,清曲度蓬莱。※

芳韵琴如履,华蔬露入杯。

百年清梦里,此夕见阳台。

※"清曲"考:此处"清曲"指经过文人雅化的民间曲调,既包含昆腔雅乐,亦融入安庆地方民歌元素。明代盛行的地方戏曲变体,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》载:"(宣德至万历)不问南北,人人习之...刊布成帙,举世传诵"。"度蓬莱"以仙境喻戏曲演绎之超逸,反映阮氏家班演唱技艺之精湛。

(二)

百末中山法,群英稷下才。

娇年齐舞象,角觝欲兵莱。※

花缀云为席,歌还水送杯。

莫愁惟赏夜,明月下江台。

※"角觝"考:汉代百戏遗存,宋代陈旸《乐书》已有记载,此处指宴集时的杂技表演,显示阮氏家班演出形式多样,既有戏曲演唱,亦有百戏表演。值得注意的是,早在元代,安庆地区就有五月黄梅天"城隍庙会张百戏"的记载。元代至正十六年(1356),时任江淮行省参知政事的余阙在《城隍庙碑记》中写道:"五月之望,里俗相传以神生之日也,民无贫富男女,旄倪空巷闾出乐神。吹箫伐鼓,张百戏,游像舆于国中。"这一习俗延续至民国时期,道光和民国《怀宁县志》均记载了五月黄梅时节府城隍庙会、县城隍庙会等活动中"张百戏"的表演盛况。

二、田野美歌谣:石镜山庄雅集考

吴梦旸《集阮坚之宅》反映万历三十五年(1607)黄梅山别业雅集:

入座称支许,清言永此宵。

鸟归疑落羽,树静惜空条。

茗盌香初合,兰缸烬半销。

乡园肥笋蕨,田野美歌谣。※

掌故犹人代,从时本圣朝。

漫求今夕事,但听往来潮。

※"田野歌谣"双关:既指乡野自然之声,亦明确反映阮氏家班采风民间曲调充实剧目。《怀宁县志》载怀宁黄梅山周边农事场景:"每当播种之时,主伯亚旅,一人发声,众耦齐和,长吟曼引,比兴杂陈,因声寻义,宛如竹枝,至治之象,溢于垄亩"。这表明阮氏家班演唱的"田野美歌谣"已与民间艺术相互交融。

三、吴儿能度曲:阮大铖入社事件

《甲寅使蓟门归瀚长至,后二日社集观伎得堂字,是日,白瑕仲、从孙集之入社》记录万历四十二年(1614)阮大铖(自华从孙)初入"海门大社":

蓬蒿三径掩茅堂,吏苦风尘得故乡。

楚峡琴心在流水,燕台七首袭飞霜。

岁寒松柏参天竝,至日云霞引律长。

况复吴儿能度曲,充筵白雪有辉光。※

※考辨:

1. "吴儿"特指初入社的阮大铖(时年28岁),阮大铖(1586-1646),字集之,号圆海、石巢、百子山樵,怀宁(今属安徽)人,明末清初戏曲作家。

2. "度曲"反映阮氏家班既传承昆腔新声,又融合地方俗曲,《皖优谱》载:"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,而怀宁(阮大铖)歌者为冠,所歌词皆出其主人",可见其曲目兼收并蓄的特点。

四、阳春有绝调:江廛灯会演艺

《十六日社聚江廛观张灯作伎》展现阮氏家班在元宵灯会的演艺:

淑景烟宵接,华灯昨梦骈。

暗潮满月后,芳岁早梅前。

江路兼天白,风光不夜偏。

阳春有绝调,相迩踏歌传。※

※场景还原:

1. 地点:安庆沿江集市

2. 表演形式:"踏歌"与"绝调"结合,显示家班在元宵灯会中既表演文人雅士推崇的"阳春白雪",又融入民间流行的踏歌形式,体现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。

3. 社会影响:康熙二十五年(1686)风俗志记载:"昌启以后,淫侈之俗日长,始于大家,华丽相尚……即如竞渡、观灯,趋走如鹜,糜费无算,閭阎山泽之民,转相倣傚……"表明明末安庆社会风气日渐奢靡,豪门大户的戏曲活动对民间产生深远影响。

五、皖上派雏形:《春仲集景行楼》昆曲考

"吴歈"(昆曲)在安庆的在地化实践:

蒹葭海门色,桃李秣陵春。

韶节岂重荐,清言方横陈。

高歌倾楚雪,酾酒醳吴津。※

千里一高会,百年怀古人

※声腔考证:

1. "楚雪":以安庆官话演唱的昆腔,融合楚语尾韵及地方民歌特色

2. 与潘之恒《鸾啸小品》中"云间(松江)倾六朝之艳,而皖上(安庆)与之颉颃矣"的记载相印证,显示阮氏家班对昆曲的地方化改造。

3. 戏曲传播:《中国戏曲志•安徽卷》载:明末清初,徽剧(即徽调或称乱弹)以青阳腔、昆曲及俗曲为基础,在安庆石牌、枞阳一带发展形成。

六、村野演艺生态

1.《石牌》

背景:阮自华与社友自香茗山访梅福遗迹后,经梅林河宿石牌作。

平林冬懭朗,修渚月苍凉。

谋野获斗酒,居亭馈五浆。

远道归还滞,村歌醉不妨。※

通宵讲仙蹟,聊狎主人狂。

※"村歌醉不妨"生动反映阮氏家班吸收民间小调的情形,显示士人雅集与民间艺术的深度互动。

2.《闰六月立秋社聚中江楼赠小玉》

诗题系年:天启六年(1626)闰六月 注:诗中专咏歌伎小玉:

酒徒贫似水,六月已成秋。

幸有人如玉,相教月满楼。

月盈懽辅孺,秋浃玉肌流。

未罢招商曲,同生纨扇愁。※

※"招商曲":当为明代商路传播的【挂枝儿】【打枣竿】等时调俗曲,证明阮氏家班演唱曲目的多样性。

结论:

阮自华观伎诗系列完整呈现了:

1. 万历至天启年间皖江戏曲的雅俗交融现象,阮氏家班既演昆曲,又唱民歌俗曲,形成多元艺术特色;

2. 阮氏家班从"清曲"到"皖上派"的艺术演进过程中,始终保持对民间艺术的吸收与融合;

3. 士绅阶层在戏曲传播中的双重角色(消费者/改造者),既欣赏高雅昆曲,又热衷采风民间,推动戏曲艺术的融合发展;

4. 阮氏家班用安庆官话演昆曲与当地青阳腔及俗曲相结合形成"徽调",而用安庆官话演唱的"清曲"、"田野美歌谣"、灯会"绝调"等流入民间,孕育了后来的"黄梅调",此为安庆地方戏曲的重要声腔之源。

发布于:安徽省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